剛過去的聖誕書展,跟《港孩》一書的作者黃明樂一起做了場「港孩Vs怪獸家長」講座,席間,我向台下觀眾問了一個問題: 「飲茶的時候,你不慎掉了粒蝦餃,蝦餃落在餐桌布上,這蝦餃,你吃還是不吃?」
台下好些人在搖頭,有些在思索,一位抱著女兒的父親舉手高叫:「食,我食!」
不浪費食物,很好,但注意,他是說「我食」,不是「我女兒食」,男人,或者父親,從來都扮演這種人棄我取的角色。
後來回想,問題應該更正: 「你家孩子夾的蝦餃掉了在桌上,你讓不讓他/她吃?」
跟不同的親戚朋友外出飲過茶吃過飯,發現大部分人都不吃跌在桌布上的食物,理由很簡單:䒷布其實好污糟,因為我們不知其清潔程序及放置地點。
有一回,四個女友各自帶了子女出來飲茶敘舊,七、八個孩子,筷子功都是有限公司,一輪穿插,食物夾得天一半地一半,桌布上,最少有一粒燒賣、半條腸粉、兩塊排骨……
我把我家女兒掉的燒賣夾回孩子碗裏,朋友嚴斥: 「咁污糟咪食啦……」
我望覑燒賣,捨不得:「有幾污糟呀?」
「細菌睇到鮁咩?」朋友一向謹慎。
「跌落地一秒鍾,可以食,媽媽話唔好浪費食物!」開口幫腔的竟是女兒。
「到時食錯野要睇醫生唔慌唔浪費!」朋友告誡。
孩子對食物的概念,絕對是由家長賦予,有些人天天把剩菜倒掉,雖說吃隔夜食物無益,但孩子天天耳濡目染見證一幕幕丟食物進垃圾箱,就會在腦海輸入「食物是可丟棄」的印象。
現代人浪費食物的經驗其實不少,吃不完的飯菜、跌在桌上的點心、過了期的零食、碌落地的朱古力、人家送又不合你口胃的食物……最後結局,通常都是垃圾桶。
我見過一個孩子,開一包薯片是吃一半丟一半的, 「因為想讓他過過口癮,又怕他吃太多熱氣食物……」那位媽媽說:「有時買了一筒糖,吃了幾粒,我會靜雞雞在他不為意時整筒丟掉。」
總覺得,無論那是junk food還是主食,眼白白把一些能吃的食物丟棄,都是罪孽。
有時我慶幸家有三孩,一包薯片,只有不夠分的份兒,沒有吃太多要丟掉的煩惱。
女兒也知道我的獎懲準則,不敢胡亂逾越。在我的藤條下,說謊和玩食物是最饒不可恕的「罪行」,後果比欠交功課、打架等罪名嚴重百倍。記得有次幼稚園老師發下來一件功課——環保沙鎚,著學生用廚房的食物,如米、通粉、紅豆……放進用過的膠水樽做小沙鎚樂器。女兒就為此掙扎良久,媽媽講過不准玩食物,老師的功課就是要她玩食物,真箇左右做人難。
文:屈穎妍
資料來源:明報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