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考或不考,「作文能力」的命運要不身價百倍,要不就打入冷宮。
作文是以文字的方式來表達所思所感,如果孩子的生活中沒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恰到好處的表達出來,寫作文就是一件很辛苦、甚至很痛苦的事了。
我不是語文教學專家,但曾花不少時間到各處推廣親子共讀,當時對家長最有說服力的說法就是:讓你的孩子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,作文就不會是太困難的挑戰。其實,這句話也不能說得太滿,我真的看過讀很多書,卻還是不會寫作文的人。
多年前認識一位文友,有次我說他文章寫得很好,他搖頭說他只是寫作文,不是寫文章。意思是,寫作是自己有感而發而想寫,作文是別人要求你寫!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寫文章這件事不是為了交作業得高分,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
寫作文的困難,在於要考慮的不是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對權威的恐懼使我們忽略自己真正的感受,太在意別人怎麼看這篇文章。權威包括有權批判你的人(尤其是給你分數的人),所以很多小朋友開始寫作文就得擔心這樣寫大人喜不喜歡?心態上就是「你到底要我寫什麼」。
那怎麼辦呢?我建議從口語表達開始練習,尤其父母要先學著適切表達自己的感受。想想看,為什麼孩子寫日記只會寫流水帳?是不是在生活裡聽到的對話,多半限於吃飯、寫功課之類?難怪一般人的情緒用語大概只有「高興」和「生氣」。
例如,你一定看過記者問小朋友:「你今天來看花博覺得怎麼樣?」千篇一律的回答是:「高興!」更白目的問法:「你來看花博高不高興?」答案還是:「高興!」幾乎沒見過小朋友回答:「我看到很多沒看過的花,……很高興能跟爸媽一起來,……看到那麼漂亮的花,我很想回家也開始種花……」
至於生氣呢,那就是全民運動了。「你想要買一件潮T,爸媽不讓你買,你覺得如何?」,「生氣!」(為何不說失望呢);「新買的潮T不小心弄丟了,你覺得如何?」,「生氣!」(為何不說心疼或傷心呢)。
我不懂為何一籮筐的情緒詞彙,多數人只用高興和生氣來表達正向和負向情緒?當我們普遍對自己的感受那麼模糊,也難怪寫出來的「作文」千篇一律,而且一點都沒有「表達」的成就感。
為了幫助一些「愛你在心口難開」的人能突破,有人編了「說好話範本」,但若不是出於自己的感受,效果恐怕也只像罐頭笑聲,聽多了會___(填空題)。
想到前陣子好友寫的電郵裡說:「這10年因為有你們陪伴,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10年。」我感動得眼眶發熱,卻看到後面的「p.s. 希望你們不會想吐」。怎麼會呢?言不由衷才會催吐,真心的言語和文字永遠值得典藏。
或許不必奢求,一天對家人講一句發自內心的感受,說不定過一陣子,孩子的作文就進步了哦。 |